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
第一节 脊髓 24Vqgq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 spinal cord 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qCfsUr http://blog.numino.net/ 一、 位置和外形 kqxAF4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 1 腰椎体下缘,全长约 42 ~ 45cm ,最宽处横径为 l ~ 1 . 2cm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 cervical enlargement 和腰骶膨大 lumbosacral enlargement 。前者自第 4 颈节至第 1 胸节,后者自第 2 腰节至第 3 骶节。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conus medullaris ,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 filum terminale 。在第 2 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裹终丝,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 VrK23x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表面可见 6 条纵行的沟,前面正中较深的沟称前正中裂 anterior median fissure ,后面正中较浅的沟称后正中沟 posterior median sulcus 。二者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 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 ,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 5q8rw1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的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 31 对脊神经,故脊髓也可分为 31 个节段:即 8 个颈节( C )、 12 个胸节( T )、 5 个腰节( L )、 5 个骶节( S )和 1 个尾节( Co )。 xog8Ho http://blog.numino.net/ 由于自胚胎第 4 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柱的长度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成人,一般的推算方祛为:上颈髓节( C 1 ~ 4 )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 C 5 ~ 8 )和上胸髓节( T 1 ~ 4 )与同序数椎骨的上方第 1 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 T 5 ~ 8 )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 2 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 T 9 ~ 12 )约与同序数椎骨上方第 3 节椎体平对,腰髓节约平对第 10 ~ 12 胸椎,骶、尾髓节约平对第 1 腰椎。 gZoXU1 http://blog.numino.net/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cauda equina 。临床上常选择第 3 、 4 或第 4 、 5 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免损伤脊髓。 FoOe33 http://blog.numino.net/ 二、 脊髓的内部结构 3cV9VU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 central canal ,围绕中央管周围是“ H ”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RnW31G http://blog.numino.net/ 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柱) anterior horn ( column );后部狭细为后角(柱) posterior horn ( column ),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在胸部和上部腰髓( L 1 ~ 3 ),前、后角之间还有向外伸出的侧角(柱) lateral horn ( column );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 anterior gray commissure 和灰质后连合 posterior gray commissure ,连接两侧的灰质,因灰质前、后连合位于中央管周围,又称中央灰质。 W029qH http://blog.numino.net/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 lateral funiculus ;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 。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 。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在颈部比较明显。 K59Cs6 http://blog.numino.net/ 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40 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iV1Ks9 http://blog.numino.net/ (一)灰质 0z7I3y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往往集聚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 horn 。 y6pHPa http://blog.numino.net/ 根据 Rexed ( 50 年代)、 Schoenen 与 Faull ( 90 年代)等的研究,脊髓灰质可分为 10 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 I ~ X 命名。 Rexed 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于对脊髓灰质构筑的描述。 Rk1cx4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Ⅰ( lamina Ⅰ) 又称边缘层或 Waldeyer 层,薄而边界不清楚,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穿过,故呈海绵状(称海绵带)。内含大、中、小神经元,此层在腰膨大处最清楚。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HAfaXy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Ⅱ( lamina Ⅱ) 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 substantia gelatinosa 。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1gXO1U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Ⅲ( lamina Ⅲ) 与前两层平行,此层与板层Ⅱ相比,其神经元胞体多数略大,形态多样,但细胞的密度略小。该层内还含有有髓纤维。 TDCMuC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Ⅳ( lamina Ⅳ) 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不一,以圆形、三角形和星形细胞居多。 48h8Zn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Ⅲ和板层 IV 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 nucleus proprius 。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 n6jxiT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Ⅰ~Ⅳ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外感受性(痛、温、触、压觉)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板层 I ~ IV 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 Jhu07l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 V ( lamina V ) 位于后角颈部,除胸髓以外,都可分内、外两部分。外侧部占 1 / 3 ,细胞较大,并与纵横交错的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网状核),尤其在颈髓很明显。内侧部占 2 / 3 ,与后索分界明显 S6V96H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 VI ( lamina VI ) 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部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部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zRl9to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 V ~ VI 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维,因此,这二层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 a0Iit5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Ⅶ( lamina Ⅶ) 占中间带的大部,在颈、腰膨大处,还伸向前角。此层含一些易于分辨的核团:胸核 nucleus thoracicus ,又称背核或 Clarke 柱,仅见于 C 8 ~ L 3 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发出纤维上行止于小脑。中间内侧核 intermediomedial nucleus ,在第Ⅶ层最内侧、第 X 层的外侧,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中间外侧核 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 ,位于 T 1 ~ L 2 (或 L 3 )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在 S 2 ~S 4 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 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 ,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 um3bf6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Ⅷ( lamina Ⅷ)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在脊髓胸段,位于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仅限于前角内侧部。此层的细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终末和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到第Ⅸ层,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一运动神经元。 yZ891P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Ⅸ( lamina Ⅸ)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位于前角的最腹侧。在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侧两大群。内侧群又称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的固有肌;外群又称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 α - 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 - 运动神经元,α - 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 -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此层内的中间神经元是一些中、小型神经元,大部分是分散的,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有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 Renshaw 细胞,它们接受α -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由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的α -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α -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w85G26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的终止处。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肉失去了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低下、位反射消失,称弛缓性瘫痪。 D9TQqD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Ⅹ( lamina X )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 Zyu62C http://blog.numino.net/ 传统的脊髓核团名称目前也还在使用,有必要了解它们与板层的对应关系。 P0RO0k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C0W5MG http://blog.numino.net/ 板层 对应的核团或部位 j8fHh0 http://blog.numino.net/ Ⅰ 后角边缘核 TYwWQW http://blog.numino.net/ Ⅱ 胶状质 0jgWW6 http://blog.numino.net/ Ⅲ、Ⅳ 后角固有核 29F3O3 http://blog.numino.net/ Ⅴ 后角颈、网状核 bqHHbG http://blog.numino.net/ Ⅵ 后角基底部 m6jGMR http://blog.numino.net/ Ⅶ 中间带,包括背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 3HVHXa http://blog.numino.net/ Ⅷ 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处,只占前角内侧部 5h3Ktg http://blog.numino.net/ Ⅸ 前角内侧核和外侧核 8KYqSw http://blog.numino.net/ X 中央灰质 XkHIwz http://blog.numino.net/ (二)白质 Z4W4xh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纤维束一般是按它的起止命名。在胎儿和新生儿脊髓切片上,由于各束生长髓鞘的时间不同,染色深浅不一,比较容易分辨。而在正常成人的脊髓切片上,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 4il4V5 http://blog.numino.net/ 纤维束可分为长的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短的固有束。上行纤维束将不同的感觉信息上传到脑。下行纤维束从脑的不同部位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固有束起止均在脊髓,紧靠脊髓灰质分布,完成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活动。 dG48On http://blog.numino.net/ 由躯干和四肢传入的冲动都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根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纤维粗,沿后角内侧部进入后索,它们的升支组成薄束、楔束,降支进入脊髓灰质。外侧部主要由细的无髓和有髓纤维组成,这些纤维进入脊髓上升或下降 1 ~ 2 节,在胶状质背外侧聚成背外侧束 dorsolateral fasciculus ( Lissauer 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信息。内侧部的粗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p66i5t http://blog.numino.net/ 1 .上行纤维(传导)束(又称感觉传导束) 56P6yC http://blog.numino.net/ ( 1 )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 和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薄束成自同侧第 5 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楔束成自同侧第 4 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形成薄、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第 5 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 4 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由于薄、楔束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自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段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薄、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 169i72 http://blog.numino.net/ 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息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在病人闭目时,就不能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 0q3pMy http://blog.numino.net/ ( 2 )脊髓小脑束 eszsbg http://blog.numino.net/ 1 )脊髓小脑后束 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起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但也有来自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过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由于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所以此束仅见于 L 2 以上脊髓节段。 cndcib http://blog.numino.net/ 2 )脊髓小脑前束 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 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 V ~ Ⅶ层的外侧部,即相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皮质。 KomSJK http://blog.numino.net/ 此二束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外感觉信息至小脑。后束传递的信息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前束所传递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Lkmb8V http://blog.numino.net/ ( 3 )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 lateral spinothalamic tract 和脊髓丘脑前束 anterior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并与其邻近的纤维束有重叠,传递由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传递由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据认为痒觉也由此束传导。脊髓丘脑束主要起自脊髓灰质Ⅰ和Ⅳ ~ Ⅶ层,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在上一节对侧半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但脊髓丘脑前束含有少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自成脊髓丘系继续上行,二者均止于丘脑。脊髓丘脑束在脊髓有明确定位,即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节的纤维。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伤平面 l ~ 2 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 d6i9Ia http://blog.numino.net/ 2 .下行纤维(传导)束 KI5zPT http://blog.numino.net/ 又称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 6bhXmS http://blog.numino.net/ ( 1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大部分(约 75 %- 90 %)纤维交叉至对侧,称为皮质脊髓侧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下行为皮质脊髓前束 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另有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侧束下行,称为 Barne 前外侧束 anterolateral tract of Barne 。 dM4W0w http://blog.numino.net/ 1 )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直达骶髓(约 S 4 ),逐渐终于同侧灰质板层,Ⅳ ~ 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以直接与外侧群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此束内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到颈、胸、腰、骶去的纤维。 30fUTL http://blog.numino.net/ 2 )皮质脊髓前束: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于对侧前角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止于同侧前角。此束仅存在于脊髓中胸部以上。 6RYb27 http://blog.numino.net/ 3 ) Barne 前外侧束: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沿侧束的前外侧部下降,大部分纤维终于颈髓前角,部分纤维可达腰骶髓前角。 YJIjD0 http://blog.numino.net/ 上述三种纤维的行径和终止情况表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接受来自同侧的少量纤维。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球来的纤维,而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YqQU1O http://blog.numino.net/ ( 2 )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起自中脑红核,纤维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至板层 V ~ Ⅶ,仅投射至上 3 个颈髓段。此束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兴奋作用,它与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 19DV6f http://blog.numino.net/ ( 3 )前庭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 :起于前庭神经外侧核,在同侧前索外侧部下行,止于灰质板层Ⅷ和部分板层Ⅶ。此束主要兴奋躯干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 UyjRZe http://blog.numino.net/ ( 4 )网状脊髓束 reticulospinal tract :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板层Ⅶ、Ⅷ。此束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086Km2 http://blog.numino.net/ ( 5 )顶盖脊髓束 tectospinal tract :起自中脑上丘,向腹侧行,于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经被盖背侧交叉越边,在前索内下行,终止于上颈髓段板层Ⅵ、Ⅷ。它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uqO106 http://blog.numino.net/ ( 6 )内侧纵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位于前索,一些纤维起自中脑中介核、后连合核和 Darkschewitsch 核以及网状结构,大部分来自前庭神经核。此束的纤维主要来自同侧,部分来自对侧,终于灰质板层Ⅶ、Ⅷ,经中继后再达前角运动神经元。其作用主要是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fRp4jQ http://blog.numino.net/ 三、 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nAf8Sa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的功能表现在两方面:①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站;②反射中枢。 X9wemd http://blog.numino.net/ (一)脊髓反射 Ae742R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的固有装置,即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最简单的脊髓反射弧只包括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组成单突触反射,一般只局限于一个或相邻一个脊髓节内也称节段内反射。大多数反射弧是有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的多突触反射,即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此种反射称节段间反射。 vugnMr http://blog.numino.net/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asF8Qz http://blog.numino.net/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如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63xSXa http://blog.numino.net/ 1 .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当骨骼肌被拉长时,肌内的感受器(肌梭、 Golgi 腱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神经冲动,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兴奋α - 运动神经元,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临床上常检查的深反射(腱反射)有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肌张力(肌张力反射)对维持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人体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仍不完全松弛,始终有部分肌纤维轮流收缩,使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它受γ - 反射袢的影响,即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可兴奋γ - 运动神经元,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从而兴奋肌梭感受器,肌梭兴奋就会通过牵张反射弧的通路兴奋α - 运动神经元,使相应骨骼肌(梭外肌)收缩。 cKwJb4 http://blog.numino.net/ 2 .屈曲反射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径路至少要有 3 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的α - 运动神经元,α -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α - 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Xwic8F http://blog.numino.net/ 牵张反射可以被下行纤维束(网状脊髓束)的冲动所抑制,也可被锥体束、前庭脊髓束等的冲动所易化。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易化和抑制保持着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肌张力。当某些疾病时,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出现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或者是深反射和肌张力减退。 m0uxVt http://blog.numino.net/ 有些反射在正常情况下被大脑皮质下行传导束所抑制,只有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才表现出来的反射称为病理反射(如跖反射,即 Babinski 征),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sb6A0c http://blog.numino.net/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如竖毛反射、排尿反射和排便反射等。 aF48Z2 http://blog.numino.net/ (二)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 VtL7fL http://blog.numino.net/ l .脊髓全横断 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uUnDOf http://blog.numino.net/ 2 .脊髓半横断 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布朗一色夸综合征 Brown - Sequard syndrome 。即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AOUOnN http://blog.numino.net/ 3 .脊髓前角受损 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细胞,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 gj0HJM http://blog.numino.net/ 4 .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若病变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的交叉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而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无障碍(因后索完好)。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患者。 8L4b29 http://blog.numino.net/ 第二节 脑 170MQd http://blog.numino.net/ 脑 brain (或 encephalon )位于颅腔内,在成人其平均重量约 1400g 。一般可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胚胎早期,神经管前部演化为前脑 prosencephalon (或 forebrain )、中脑 mesencephalon 或 midbrain )和菱脑 rhombencephalon (或 hindbrain )。其中前脑分化为端脑和间脑,中脑变化较小,菱脑分化为后脑 metencephalon 和末脑 myelencephalon 。后脑又衍化为脑桥和小脑,末脑则成为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随着脑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内脏就在脑各部内形成脑室系统。 3rl8ws http://blog.numino.net/ 一、 脑干 V0PzK0 http://blog.numino.net/ 脑干 brain stem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一个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和脑桥前靠颅后窝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为第四脑室。此室向下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相续,向上连通中脑的大脑水管。 UNJUjI http://blog.numino.net/ (一)脑干的外形 5cMJbd http://blog.numino.net/ 1 .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体,下部与脊髓外形相近,内脏仍为中央管,脊髓表面的诸纵行沟裂向上延续到延髓。上部内腔向背侧开放,形成第四脑室下部。下端在枕骨大孔,第 1 颈神经根处与脊髓相接。上端与脑桥在腹面以横行的延髓脑桥沟 bulbopontine sulcus 分界,在背面则以菱形窝中部横行的髓纹为界。 oUpQnR http://blog.numino.net/ 在延髓腹面,前正中裂两侧有纵行隆起,为锥体 pyramid 。在延髓下端,锥体内由端脑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大部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形成锥体交叉 decussation of pyramid 。此交叉呈发辫状,部分填塞了前正中裂。在延髓上部,锥体背外侧的卵圆形隆起为橄榄 olive ,内含下橄榄核。橄榄和锥体之间的前外侧沟中有舌下神经根丝。在橄榄的背侧.可见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舌咽、迷走和副神经(脑根和脊髓根)根丝。 jGCBaq http://blog.numino.net/ 在延髓背面,上部构成菱形窝的下半。在下部,脊髓的薄、楔束向上延伸,分别扩展为膨隆的薄束结节 gracile tubercle 和楔束结节 cuneate tubercle ,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是薄、楔束终止的核团。在楔束结节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脑下脚 inferior cerebellar pedencle 。 ymz7Wr http://blog.numino.net/ 2 .脑桥 pons 脑桥的腹面宽阔膨隆,称脑桥基底部 basilar part of pons 。其下缘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延髓脑桥沟中有三对脑神经根,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展神经、面神经(运动根和中间神经)及前庭蜗神经。基底部正中为纵行的基底沟 basilar sulcus ,容纳基底动脉。基底部向后外逐渐变窄,移行为小脑中脚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两者的分界处为三叉神经根(包括粗大的感觉根和位于其前内侧细小的运动根)。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而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和小脑的诸多症状。 09408U http://blog.numino.net/ 脑桥的背面形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 1ctzwM http://blog.numino.net/ 3 .菱形窝 rhomboid fossa 若将小脑与脑干连接处割断,摘去小脑,就能见到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即第四脑室底 floor of fourth ventricle ,呈菱形,故亦称菱形窝。 17RVq6 http://blog.numino.net/ 此窝的上外侧边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边界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窝的外侧角与其背侧的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lateral recess ,此隐窝绕小脑下脚转向腹侧。髓纹 striae medullares 为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之间浅表的纤维束。在室底的正中线上有纵贯菱形窝全长的正中沟 median sulcus ,其外侧还有纵行的界沟 sulcus limitans ,将每侧半菱形窝又分成内、外侧部。外侧部呈三角形,称前庭区 vestibular area ,深面为前庭神经核。前庭区的外侧角上有一小隆起,称听结节 acoustic tubercle ,内含蜗背侧核。界沟与正中沟之间的内侧部称内侧隆起 medial eminence ,其髓纹以下的延髓部可见两个小三角区:舌下神经三角 hypoglossal triangle 靠内上方,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 vagal triangle 靠外下方,内含迷走神经背核。沿该三角下缘,为一斜行的窄嵴,称分隔索 funiculus separans 。其与薄束结节之间的窄带,称最后区 area postrema 。此区富含血管,并如同分隔索,均由含长突细胞 tanycytes 的室管膜覆盖。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 facial colliculus ,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界沟上端有一新鲜标本呈蓝灰色的小区域,称蓝斑 locus ceruleus ,深面为含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iILEof http://blog.numino.net/ 4 .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 第四脑室的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小脑上脚及上髓帆 superior medullary velum 构成。后者为二上脚间的薄层白质板,向后下与小脑白质相连,其下部的背面被小脑蚓的小舌覆盖。滑车神经根穿行于其上部,并在其内交叉后出脑。顶的后部由下髓帆 inferior medullary velum 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构成。下髓帆亦为白质薄片,在小脑扁桃体下方延伸,介于小脑蚓的小结与绒球之间。下髓帆的室腔面衬以一层上皮性室管膜 ependyma ,外面覆以软膜 pia mater 。下髓帆和菱形窝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大部分第四脑室顶后部没有神经组织,室管膜后面直接由软膜和血管被覆,它们共同形成第四脑室脉络组织。脉络组织上的一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缠绕成丛,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丛 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 。菱形窝两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 obex ,位于菱形窝下角尖的背侧,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 ztvBqQ http://blog.numino.net/ 第四脑室借脉络组织上的三个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第四脑室正中孔 median aperture of fourth ventricle 不成对,位于菱形窝下角尖的正上方,通向小脑延髓池;第四脑室外侧孔 lateral apertures of fourth ventricle ,又称 Luschka 孔,成对,位于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端。第四脑室脉络丛主要位于中线,向两侧延伸至外侧隐窝,并向腹侧经 Luschka 孔突入蛛网膜下隙。脑室系统诸脉络丛所产生的脑脊液经以上三孔注入蛛网膜下隙。 55q8EA http://blog.numino.net/ 5 .中脑 mesencephalon (或 midbrain )中脑腹面上界为间脑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一对粗大的纵行隆起,称大脑脚底 crus cerebri (或 basis pedunculi ),由大量大脑皮质发出的下行纤维构成。大脑脚底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 interpeduncular fossa ,窝底称后穿质 posterior perforated substance ,有许多血管出入的小孔。大脑脚底的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2yn3KH http://blog.numino.net/ 中脑背面上、下各有两个圆形隆起,分别为一对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和一对下丘 inferior colliculus 。连接上丘与间脑外侧膝状体及连接下丘与间脑内侧膝状体之间的条状隆起,分别称上丘臂 brachium of superior colliculus 和下丘臂 brachium of inferior colliculus 。胚胎时期的神经管腔在中脑成为大脑水管 cerebral aqueduct 。 gjGqFC http://blog.numino.net/ (二)脑干内部结构 C7HB0J http://blog.numino.net/ 脑干内部主要包括: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长的上、下行纤维束和网状结构。 H6n0Gw http://blog.numino.net/ 1 .脑神经核 nx80CO http://blog.numino.net/ ( l )脑神经核的性质和分类:除嗅神经和视神经,第Ⅲ~Ⅻ对脑神经与脑干的脑神经核相关连。脑神经核可粗分为:接受脑神经传入纤维的脑神经感觉核,发出脑神经传出纤维的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核中,所谓“一般”,是指在性质上脊髓和脑干中共有的核;而“特殊”是指与特殊感觉器及鳃弓衍化物有关的核,仅见于脑干。与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对应,也有 7 种性质的脑神经核: EZMl8D http://blog.numino.net/ l )一般躯体运动核 general somatic motor nucleus :支配自肌节衍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球外肌,相当于脊髓前角运动核。 754jJP http://blog.numino.net/ 2 )特殊内脏运动核 speci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 :支配由鳃弓衍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把鳃弓衍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是因为在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相关。 Plu03R http://blog.numino.net/ 3 )一般内脏运动核 general visceral motor nucleus :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相当于脊髓骶副交感核。 3sX8e7 http://blog.numino.net/ 4 )一般内脏感觉核 gener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 :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的中间内侧柱。 7BrhM0 http://blog.numino.net/ 5 )特殊内脏感觉核 special visceral afferent nucleus :接受初级味觉纤维。 rHptQ1 http://blog.numino.net/ 6 )一般躯体感觉核 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nucleus :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相当于脊髓后角Ⅰ~ VI 层,并与之相连。 262dPA http://blog.numino.net/ 7 )特殊躯体感觉核 special somatic afferent nucleus :接受内耳初级听和平衡觉纤维。之所以把听和平衡觉归入“躯体”,是由于内耳膜迷路在发生上起源于外胚层。 qKiQay http://blog.numino.net/ ( 2 )脑神经核机能柱及所属各脑神经核的位置与功能:若干功能相同的脑神经核,在脑干内有规律地排列成纵行的细胞柱,即脑神经核机能柱。同一机能柱内的诸脑神经核多数是不连续的。一般内脏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实际上是孤束核的不同部分。此核的上部接受味觉纤维,为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下部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因此,每侧半脑干实际上只有 6 个脑神经核功能柱。它们在脑干内有一定的排列关系,以延髓橄榄中部横切面为例: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沟的内侧;与内脏运动和感觉相关的机能柱分别位于靠近界沟的内、外侧,而与躯体相关的均离界沟较远。这种排列关系在脑干不同平面大致相当。 i46PMR http://blog.numino.net/ l )一般躯体运动柱:此柱邻近正中线,由 4 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核 oculomotor nucleus (Ⅲ)、滑车神经核 trochlear nucleus ( IV )、展神经核 abducens nucleus (Ⅵ)及舌下神经核 hypoglossal nucleus (Ⅻ)。脑神经核后括号内的罗马字码为其所属脑神经的序号。 djacGh http://blog.numino.net/ ①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阶段,大脑水管的腹侧。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副核共同构成动眼神经核复合体 oculomotor nuclear complex 。动眼神经核由成对的外侧核和不成对的中央尾侧核构成。外侧核支配同侧的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并支配对侧的上直肌,中央尾侧核支配双侧上睑提肌。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向腹侧,经大脑脚底的内侧出脑,组成动眼神经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jltZ3X http://blog.numino.net/ ②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下丘阶段,大脑水管腹侧,内侧纵束背面所形成的凹槽内。该核发出的纤维向后绕导水管周围灰质,并于前髓帆内左右交叉,在脑干背面出脑,构成滑车神经,支配对侧上斜肌。 aFeimO http://blog.numino.net/ ③展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面,所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在脑桥下缘,基底部与锥体上端交界处出脑构成展神经,支配同侧外直肌。 ORZ6At http://blog.numino.net/ 该核还含有一种核间神经元 internuclear neurons ,投射至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亚核,使一侧的外直肌与另一侧的内直肌在眼球水平方向上能够作同向协调运动。故展神经核损伤,除出现患侧外直肌麻痹,也使对侧内直肌在向患侧水平凝视时不能收缩,以致双眼向患侧的侧向凝视麻痹。 oREd3o http://blog.numino.net/ ④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上部,舌下神经三角的深面,所发出的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根丝,在锥体与橄榄之间出脑,支配同侧的全部舌内、外肌。 f312ug http://blog.numino.net/ 2 )特殊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由 4 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运动核 motor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Ⅴ)、面神经核 facial nucleus (Ⅶ)、疑核 nucleus ambiguus (Ⅸ、Ⅹ、Ⅺ)和副神经核 spinal accessory nucleus (Ⅺ)。 My08W1 http://blog.numino.net/ ①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脑桥核的腹内侧,两者之间以三叉神经纤维分隔。其发出的轴突行向腹外侧,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加入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腭帆张肌和鼓膜张肌。 u19a7G http://blog.numino.net/ ②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下部,被盖的腹外侧区,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上橄榄核之间。面神经纤维在脑内有复杂的走行:自面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向背内侧走向第四脑室底时,靠近中线并稍上升,先后绕过展神经核的内侧、背侧和颅侧,形成面神经膝 genu of facial nerve ,再走向腹外侧,并稍下降,经面神经核外侧,在延髓脑桥沟出脑,构成面神经运动根,支配面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和镫骨肌。 Bi4dxy http://blog.numino.net/ ③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其发出的轴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 X )和副神经脑根( XI )。疑核上端的运动神经元经舌咽神经,仅支配茎突咽肌。疑核的大部分运动纤维经由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骨骼肌。疑核下端的运动神经元轴突构成副神经脑根,以少量根丝在延髓背外侧面,迷走神经根丝的下方出脑。 7wtfwc http://blog.numino.net/ ④副神经核:位于锥体交叉至 4 或 5 颈髓节段的前角外侧区。发出的纤维在上部颈髓的侧面,前、后根之间,以一系列根丝浅出,在椎管内上行,汇成单一的副神经脊髓根(Ⅺ),并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颅内,副神经脑根与脊髓根合并一段距离;出颈静脉孔后,两者又分开。副神经脑根并入迷走神经,随迷走神经咽支和喉返神经,分别支配部分腭肌和喉内肌。副神经脊髓根即成为副神经(Ⅺ),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81G141 http://blog.numino.net/ 3 )一般内脏运动柱:此柱位于躯体运动柱的外侧,靠近界沟,由 4 个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动眼神经副核 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us (Ⅲ)、上泌涎核 sup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Ⅷ)、下泌涎核 inferior salivatory nucleus (Ⅸ)和迷走神经背核 dorsal nucleus of vagus nerve (Ⅹ)。此 4 核与脊髓骶副交感核均属内脏运动神经的副交感低级中枢。 47qO3N http://blog.numino.net/ ①动眼神经副核:又称 Edinger — Westphal 核,位于上丘颅侧部阶段,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此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经由动眼神经出脑,至位于眼眶的睫状神经节,与该节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或称交换神经元,简称换元)。由该节发出的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副核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作为传出神经元,参与瞳孔对光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和调节反射 accommodation reflex 。前者与光照视网膜时瞳孔缩小有关,后者与视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增加有关。 AqKnwD http://blog.numino.net/ ②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中间神经,由面神经分支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0Ref9T http://blog.numino.net/ ③下泌涎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嘴侧端附近的网状结构内。该核神经元亦比较分散,核团界限不清。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舌咽神经,至所属副交感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B1LODZ http://blog.numino.net/ ④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菱形窝迷走神经三角深面的室底灰质内,在舌下神经核的背外侧。该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迷走神经,经其分支到达位于所支配效应器官旁或内的终节 terminal ganglia ,换元后支配颈部和胸、腹腔大部分脏器及心的活动,如:调节心率、呼吸和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及腺体的分泌。 7dyfu1 http://blog.numino.net/ 4 )内脏感觉柱:此柱由单一的孤束核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 构成。该核上端达脑桥下部,下端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在橄榄中部平面;该核位于界沟外侧,其内侧邻迷走神经背核。在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两侧孤束核下端在中央管背侧会合。此核进一步分为:上部的味觉核 gustatory nucleus (Ⅶ、Ⅸ、Ⅹ)和下部的心一呼吸核 cardiorespiratory nucleus (Ⅸ、Ⅹ)。 9oWzNP http://blog.numino.net/ 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舌、软腭、会厌等处味蕾的初级味觉纤维,以及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中,来自动脉、肺和消化道等处内脏感受器,传导血压、血二氧化碳量、呼吸率、胃肠道平滑肌和腺体运动等信息的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在延髓背侧部聚集成纵行的纤维束,称孤束 solitary tract 。味觉核和心一呼吸核的细胞分布于孤束周围,分别接受初级味觉纤维和初级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 eA4rwP http://blog.numino.net/ 孤束核是脑内传递味觉冲动和其它内脏感觉信息的第一级中继站,参与介导味觉分辨以及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调制。 vEnkMh http://blog.numino.net/ ①味觉核发出二级味觉纤维沿同侧被盖中央束 central tegmental tract 至丘脑,继而上传至额叶岛盖部 frontal operculum 和岛叶 insular lobe 前部皮质,介导味觉分辨。 vYoGPY http://blog.numino.net/ ②心一呼吸核通过对脑桥、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疑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局部投射以及对胸、腰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的下行投射,参与整合血压、呼吸率和胃肠道运动等传入信息和自主神经系功能。 iaSt5S http://blog.numino.net/ ③心一呼吸核的上行投射至臂旁核,继而至下丘脑和杏仁核,参与对自主神经系和内分泌功能,如:对哺乳与生殖行为的调制。 GEDaqq http://blog.numino.net/ 5 )一般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由 3 个与三叉神经有关的核组成,自上而下依次为:三叉神经中脑核 mesencephalic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 V )、三叉神经脑桥核 pontine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Ⅴ)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 (Ⅴ、Ⅶ、Ⅸ、Ⅹ )。三叉神经中脑核相当于感觉神经节,是外周的初级假单极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于中枢神经系之内的特殊现象。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是结构与功能上互相联系的复合体,主要接受来自面部皮肤、眼、牙和口、鼻腔粘膜的初级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终止。在与外周初级传入的联系上,二者有分工,又有广泛的核内联系。 da5qLs http://blog.numino.net/ ①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平面的颅侧,三叉神经运动核与小脑中脚之间,向尾侧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相续。三叉神经感觉根含粗、细不等的传入纤维,入脑后,部分纤维分叉,成为上行支与下行支,部分纤维不分叉,分别上行或下行。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上行支中大量传递触觉冲动的粗纤维终止,其功能主要与头面部皮肤、口腔软组织和牙的触、压觉有关。该核亦接受部分传递痛觉冲动的细纤维终止。 i336XY http://blog.numino.net/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 颅侧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脑桥核相续,尾侧端在 1 、 2 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该核的外侧始终与三叉神经脊束 spinal trigeminal tract 贴邻,并接受此束的终止。二者在延髓下部,位于延髓背外侧部浅表;在延髓上部,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在脑桥中、下部,二者位于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可分为三个亚核,从颅侧向尾侧依次为:颅侧亚核、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分别位于脑桥中下部、延髓上部和延髓下部。尾侧亚核在细胞构筑上相当于脊髓后角Ⅰ~Ⅵ层,二者的第Ⅱ层,即胶状质相同,与痛觉冲动的传递和调制有密切关系。三叉神经脊束由三叉神经感觉根下行纤维汇合而成,大部分为传递痛、温觉的细纤维,亦含部分传递触觉冲动的粗纤维。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在三叉神经脊束的背侧缘加入此束,终止于尾侧亚核。尾侧亚核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痛觉以及舌咽神经分布区,如:腭扁桃体、舌后 1 / 3 及附近咽壁粘膜的痛觉密切相关。 O0BITq http://blog.numino.net/ ③三叉神经中脑核: 位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室周灰质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外侧边缘。其外侧为该核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与中枢突构成的三叉神经中脑束 mesencephalic trigeminal tract 。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周围突将来自咀嚼肌的本体感受冲动,经其中枢突传递至三叉神经脑桥核背内侧部、脊束核颅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附近网状结构,继而经丘脑腹后内侧核传至大脑皮质。 pJB8IY http://blog.numino.net/ 6 )特殊躯体感觉柱:此柱位于内脏感觉柱外侧,延髓上部至脑桥下部平面,菱形窝前庭区的深面。由两个核群组成:蜗神经核 cochlear nuclei (Ⅷ)和前庭神经核 vestibular nuclei (Ⅷ)。 RgjssQ http://blog.numino.net/ ①蜗神经核:由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蜗腹侧核又包括蜗腹侧前核和蜗腹侧后核。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蜗神经核既可发出交叉的二级听觉纤维,在对侧的外侧丘系上行;也可经由听觉通路其它中继核(上橄榄核和外侧丘系核)发出三、四级听觉纤维,在两侧的外侧丘系上行,从而将每一侧耳的听觉冲动传递至双侧下丘及听觉中枢。 fPxGeX http://blog.numino.net/ ②前庭神经核:主要由前庭下核、内侧核、外侧核和上核组成。前庭神经核接受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纤维,是小脑传入和传出通路的重要中转站。前庭神经核经内侧纵束及构成该束降部的前庭脊髓内侧束 medial vestibulospinal tract ,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部姿势;经前庭脊髓外侧束 lateral vestibulospinal tract ,协调抗重力肌张力。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双向联系,是前庭系功能紊乱,导致晕动病的解剖学基础。前庭神经核上行投射至丘脑腹后核,继而至大脑前庭皮质(位于第 5 区,顶叶中央后沟与顶内沟交界处),使平衡觉冲动上升为意识,如:对头部运动、方向和平衡的感知;前庭刺激时,恶心和眩晕的感觉。 3GH338 http://blog.numino.net/ 2 .非脑神经核 01geT3 http://blog.numino.net/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不直接相关,作为脑干低级中枢,或上、下行通路的中继站,通常与各级脑部或脊髓有广泛的联系。 iW0xbE http://blog.numino.net/ ( l )延髓的非脑神经核 26Y1zo http://blog.numino.net/ 1 )薄束核 gracile nucleus 与楔束核 cuneate nucleus :此二核分别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和楔束的终止。该二核发出的轴突弯绕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 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是向高级脑部传递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性核团。 obVCPJ http://blog.numino.net/ 2 )下橄揽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位于延髓上部,橄揽的深面,在水平切面上呈袋口向内的囊形灰质团块。由下橄榄主核和背、内侧副橄榄核组成。发出的橄榄小脑纤维越边,在对侧延髓背外侧边缘聚集。脊髓小脑后束在其外侧加入,共同组成粗大的小脑下脚。橄榄小脑纤维成为攀缘纤维,与小脑皮质广大区域的梨状细胞构成突触。下橄榄核接受来自脊髓全长的上行投射和脑干感觉性中继核的传入联系,并接受来自大脑皮质、丘脑、基底核、红核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下行投射纤维。后二者的下行投射纤维参与构成同侧被盖中央束 central tegmental tract 。经此束,红核将来自大脑皮质的运动、感觉信息,由下橄榄核传给对侧小脑。下橄榄核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如:反映头部运动的前庭传入与眼球运动之间不匹配的信号,经下橄榄核传给绒球,由后者调节前庭一眼反射,在凝视物体时,使眼球与头保持反向转动。 01lU49 http://blog.numino.net/ 3 )楔束副核 accessory cuneate nucleus 或称楔外侧核 lateral cuneate nucleus :位于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延髓背外侧部,楔束核的背外方,埋于楔束内或在小脑下脚的内侧。此核接受来自同侧颈髓和上部胸髓节段后根粗纤维的终止,发出纤维组成楔小脑束,参与组成小脑下脚,止于同侧小脑皮质。楔束副核功能与脊髓背核相当,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肌梭的本体觉及皮肤触压觉冲动向小脑传递。 qWuu6J http://blog.numino.net/ ( 2 )脑桥的非脑神经核 kxECj7 http://blog.numino.net/ 1 )上橄榄核 superior olivary complex :位于脑桥中下部,内侧丘系的外侧,脊髓丘脑束的背侧。该核包括内、外侧上橄榄核和斜方体核。后者散在于中缝两侧的斜方体纤维中。上橄榄核主要接受来自双侧蜗腹侧前核纤维终止,发出的上行纤维加入两侧外侧丘系。此核与蜗腹侧前核,根据双耳传导声波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共同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 LgWomP http://blog.numino.net/ 2 )外侧直系核 nucleus of lateral lemniscus :自脑桥中下部至中脑尾侧,该核伴随外侧丘系分布;在上橄榄核颅侧,嵌于外侧丘系背内侧;在脑桥上部,被外侧丘系环绕。该核接受蜗腹侧前核及外侧丘系轴突侧支的终止,发出的上行纤维越边,加入对侧外侧丘系。 j5ITlN http://blog.numino.net/ 3 )脑桥核 pontine nuclei :由大量散在分布于脑桥基底部纵横纤维之间大小不等的神经元群构成。它们接受来自同侧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特别是运动前区、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和高级躯体感觉皮质(第 5 区)的皮质脑桥纤维 corticopontine fibers 。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 pontocerebellar fibers 越过中线,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脑桥核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的主要中继站。 0acZji http://blog.numino.net/ ( 3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ODVgk4 http://blog.numino.net/ 1 )下丘 inferior colliculus : 在中脑下部背侧,主要由位于下丘中央大部分区域的中央核 central nucleus 及其周边的薄层灰质构成。中央核接受外侧丘系的终止,其传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到达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中央核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继站,而且其分层结构具有对音频定位的功能。中央核及周边灰质也发纤维到上丘,进而完成头和眼球转向声刺激源的反射性调整,如:听觉惊恐反应。 Y0ISK2 http://blog.numino.net/ 2 )上丘 superior colliculus :在中脑上部背侧,有由浅入深灰、白质交替排列的分层结构。上丘的传入联系为:①浅层结构接受视网膜,经视束上丘臂的直接投射,并接受大脑皮质视区和眼球外肌运动中枢(第 7 、 8 区)的投射。②深层结构接受大脑皮质听觉中枢、下丘、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等处的投射。上丘的传出联系包括:①向丘脑投射纤维,继而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眼球转动速度与方向的信息。②向脊髓的投射纤维,绕导水管周围灰质,在上丘下部平面,导水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被盖背侧交叉 dorsal tegmental decussation ;越边后至对侧下行,称顶盖脊髓束 tectospinal tract ,至颈髓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③向脑干的投射纤维,止于与眼球垂直和水平转动眼外肌运动核有关的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 paramedian pontine reticular formation 和内侧纵束颅侧中介核 rostral interstitial 18GV6X http://blog.numino.net/ nucleus of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上丘浅、深层结构能够对不同模式的传入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其上、下行投射,参与大脑皮质眼外肌运动中枢对眼球快速垂直和水平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协调眼、头对声、光等刺激的定向运动。 uGLczQ http://blog.numino.net/ 3 )顶盖前区 pretectal region 或称顶盖前核 pretectal nuclei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后连合 posterior commissure 至上丘头端水平,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部分与上丘相连。该区由若干神经元群构成,直接接受经视束、上丘臂,来自视网膜的视觉纤维,并接受视觉皮质和上丘的投射。其传出纤维部分经大脑水管腹侧交叉,或经后连合交叉,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从而使两眼同时完成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GMeO0L http://blog.numino.net/ 4 )红核 red nucleus : 位于中脑上丘至间脑尾侧平面,黑质的背内侧。横切面上为一对直径约为 5mm 的卵圆形核团,新鲜时呈浅粉红色。红核由小细胞部和位于尾侧的大细胞部组成。后者在种系发生上较古老,这与灵长类以小细胞部占优势相一致。人的红核小细胞部相当发达,几乎占红核全部。红核的传入联系主要为:①来自小脑核的投射:由齿状核中间核发出,经小脑上脚在脑桥上部交叉后,少部分止于红核,大部分穿越或环绕红核,至背侧丘脑,中继后到达大脑额叶的运动皮质。②来自大脑皮质的投射:主要由第一躯体运动区和第一躯体感觉区发出。红核的传出联系主要为:①至脊髓的下行投射:由红核尾侧的大细胞部发出,在上丘下部平面,被盖腹侧的中线上交叉,称为被盖腹侧交叉 ventral tegmental decussation ;越边后至对侧下行,称为红核脊髓束 rubrospinal tract ,主要终止于颈髓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外侧部。人的红核脊髓束虽不发达,但仍有其临床意义。如皮质脊髓侧束受损,红核脊髓束可能部分保留皮质脊髓侧束行使的运动功能。②至下橄榄核的下行投射:起自红核小细胞部,经被盖中央束至同侧下橄榄核。红核参与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其小细胞部是大脑与小脑之间多突触联系的重要环节。 u1v0Xf http://blog.numino.net/ 5 )黑质 substantia nigra :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并延伸至间脑尾侧。分为二部:①黑质网状部 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靠近脚底,其细胞形态、纤维联系和功能与端脑的苍白球内段相似。②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靠近被盖,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其胞浆含黑色素颗粒。端脑的新纹状体接受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投射。震颤麻痹或 Parkinson 病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这些神经元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所致。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黑质是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此外,黑质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 Fbyakg http://blog.numino.net/ 6 )腹侧被盖区 ventral tegmental area :位于中脑黑质背内侧,脚间窝深面,富含多巴胺的神经元。此区亦投射至端脑的新纹状体,参与基底核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并到达边缘系统,如:前额叶、海马结构、杏仁核和伏隔核等结构,参与构成中脑边缘系多巴胺能投射。该区与黑质致密部对于边缘系统的功能,如:学习、记忆、情绪和动机性行为的调节有密切关系。不少精神抑制药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Y6XRBd http://blog.numino.net/ 3 .长上、下行纤维束 kqKjge http://blog.numino.net/ ( 1 )长上行纤维束 fAmePM http://blog.numino.net/ 1 )内侧丘系 medial lemniscus :该系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之间,锥体的背侧;至脑桥后,略转向腹外侧,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与基底部相邻;到中脑,则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的外侧;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该系下肢代表区的纤维,由薄束核发出,在延髓行于该系腹侧部,在脑桥和中脑则行于该系内侧部;而该系上肢代表区的纤维,由楔束核发出,在延髓行于该系背侧部,在脑桥以上则行于该系外侧部。 0rBi4O http://blog.numino.net/ 2 )脊髓丘脑束 spinothalamic tract :与该束伴行的,还有终止于延髓、脑桥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 spinoreticular tract ,以及终止于中脑顶盖和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脊髓中脑束 spinomesencephalic tract 。脊髓丘脑束与后二者一起,在脊髓侧索前部上行,故合称为前外侧系统 anterolateral system 。该系在延髓,位于外侧区,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部,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最后该系脊髓丘脑束的大部分纤维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该系的三个束均参与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传递。脊髓丘脑束至丘脑板内核的部分投射和脊髓网状束还参与介导痛觉的情绪行为,而脊髓中脑束则参与介导对痛觉传递的反馈调制。 2IU5Rj http://blog.numino.net/ 3 )脊髓小脑前束 ventral spinocerebellar tract 和脊髓小脑后束 dorsal spinocerebellar tract :此二束行于延髓外侧周边部,脊髓小脑后束在延髓上部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脊髓小脑前束继续上行,在脑桥上部,经小脑上脚进入小脑。 kkmv1D http://blog.numino.net/ 4 )外侧丘系 lateral lemniscus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侧核和蜗腹侧后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上橄榄核的外侧,转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该系在脑桥,行于被盖的腹外侧边缘部;在中脑尾侧端止于下丘,将听觉冲动传递至下丘中央核。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被盖腹侧部横行,并在中线上交叉,构成斜方体 trapezoid body ,其外侧部被上行的内侧丘系穿过。部分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 Mmvo9T http://blog.numino.net/ 5 )内侧纵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主要由前庭神经核发出,部分越边到对侧,在第四脑室底的浅层,沿中线两侧走行。其上行纤维至诸眼外肌运动核;其下行纤维由前庭脊髓内侧束构成,亦称内侧纵束降部 descending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至颈髓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内侧纵束介导眼外肌之间,以及眼球慢速运动和头部姿势之间的协调。 FwWfi5 http://blog.numino.net/ 6 )三叉丘系 trigeminal lemniscus :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三叉丘脑纤维,越边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该系紧随内侧丘系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尚有部分管理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神经元,发出不交叉的三叉丘脑纤维,在脑桥和中脑被盖的背侧部上行,至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iv1HAO http://blog.numino.net/ ( 2 )长下行纤维束 26x7JK http://blog.numino.net/ 1 )锥体束 pyramidal tract :起自大脑半球额、顶叶,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及附近的顶叶后部皮质,经端脑内囊至脑干。下行于中脑脚底,穿越脑桥基底部时,被横行纤维分隔成若干小束,在脑桥下端重新汇合,占据延髓锥体。锥体束由至脊髓的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和至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皮质核束 corticonuclear tract ,或称皮质延髓束 corticobulbar tract 构成。锥体束主要与随意运动的控制有关,也参与对上行感觉信息的调制。 qw5Sf1 http://blog.numino.net/ 2 )起自脑干的下行纤维束:①从中脑发出的红核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此二束分别起自对侧红核和上丘。前者在中脑和脑桥,位于被盖腹侧及腹外侧边缘,在延髓位于外侧区。后者始终居中线两侧,位于内侧纵束的腹侧。②从脑桥和延髓发出的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的前庭脊髓外侧束在延髓下部位于锥体束的背外侧,主要由前庭内侧核发出的前庭脊髓内侧束构成内侧纵束降部。脑桥和延髓网状脊髓束在脑干不易定位,分别在脊髓前索和侧索下行。 8vHNX0 http://blog.numino.net/ 4 .脑干网状结构 4H1h2a http://blog.numino.net/ 在脑神经核、界限明确的非脑神经核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之间还存在范围相当大的脑干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of brain stem 。该结构的各类神经元相对较为散在,与纤维交错排列。 AT8MGe http://blog.numino.net/ ( l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DPidXQ http://blog.numino.net/ l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 cerebellar reticular formation nuclei :包括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中继脊髓、大脑运动和感觉皮质、前庭神经核等对小脑的传入联系。 ehB1kn http://blog.numino.net/ 2 )中缝核群 raphe nuclei :位于脑干中缝两侧,主要由 5 一羟色胺能神经元构成。 jlSyz9 http://blog.numino.net/ 3 )内侧(中央)核群 medial ( central ) gigantocellular nuclei :靠近中线,在延髓,有腹侧网状核和巨细胞网状核;在脑桥,有脑桥尾侧和脑桥嘴侧网状核。内侧核群发出大量长的上、下行传出投射,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效应区”。其传入纤维来自外侧核群,还来自脊髓和所有脑神经感觉核。中脑顶盖的视、听觉信息和嗅脑的嗅觉冲动亦传至该核群。 cCMjGp http://blog.numino.net/ 4 )外侧核群 lateral parvicellular ( small - celled ) nuclei :在延髓和脑桥,有小细胞网状核;在中脑,有楔形核、楔形下核、脚桥被盖核和臂旁内、外侧核。外侧核群接受广泛的传入投射,包括大部分感觉通路的侧支,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感受区”。传入信息经外侧核群中继,又传递给内侧核群。 J7Qxk3 http://blog.numino.net/ ( 2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组合 rG32j0 http://blog.numino.net/ 1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丘脑板内核和下丘脑是间脑接受脑干网状结构投射的主要部位。与各种特异性感觉通路,如:视、听和痛、温觉传导路不同,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一些麻醉药物就是通过阻滞该系统的某个环节而起作用的。此系统受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深度昏迷。 KbVIMY http://blog.numino.net/ 2 )与躯体和内脏运动相关的部分,主要为:①自脑桥和延髓内侧核群分别发出脑桥和延髓网状脊髓束 pontin and medullary reticulospinal tracts ,至同侧脊髓各节段中间带和前角的内侧部,参与控制自主运动,如:保持姿势和在平地行走。该二束的起始神经元接受与躯干、四肢运动控制有关的高级中枢,如:大脑运动皮质、小脑和基底核的传入支配。②在脑桥尾侧部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外侧核群内,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和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故脑干损伤,会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危及生命。③此外,臂旁核参与下丘脑和杏仁核对直主神经系和内分泌功能的调制;脚桥被盖核参与基底核对运动的控制;楔形核和楔形下核参与躯体和内脏防卫反应。 kqjQeL http://blog.numino.net/ 3 )含不同神经递质的神经元群,主要为: mYapep http://blog.numino.net/ ① 5 一羟色胺能神经元群:聚集于中缝核群的 5 一羟色胺能神经元,可分为 B1 ~ B9 簇。中缝一脊髓 5 一羟色胺能投射,主要起于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和中缝大核( B1 - B3 )。其对脊髓Ⅰ、Ⅱ、Ⅴ层的投射,参与对痛觉传递的调制;而其对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投射,则参与调制交感神经中枢对心血管运动的控制。中缝背核、中央上核和中缝大核的 5 一羟色胺能神经元( B7 , B6 + B8 , B3 )投射至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基底核和间脑。该上行投射主要参与对端脑,特别是对边缘系功能的调制,还参与中枢镇痛和睡眠机制。 hIyvkm http://blog.numino.net/ ②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分布于脑桥、延髓外侧核群内,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A1 、 A2 、 A4 ~ A7 簇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C1 、 C2 簇。蓝斑 locus ceruleus 所含 A6 簇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通过上、下行投射,几乎终止于全脑和脊髓灰质各部,从而影响脑的整体活动,如:控制注意力水平;调节觉醒一睡眠周期。外侧核群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有的( A2 , C2 )投射至其附近的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参与胃肠道和呼吸道反射,如:呕吐、打嗝和咳嗽;有的( A1 , A2 , A4 , A5 , C1 )参与介导所在网状结构的心血管、呼吸、血管压力和化学感受器反射,并对痛觉传递进行调制;有的( A5 , C1 )本身就是血管运动调节中枢,投射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 WJvI7T http://blog.numino.net/ (三)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 w2S4mu http://blog.numino.net/ 1 .锥体交叉阶段横切面 此平面经延髓下端,与颈髓相比,最明显的变化为:在延髓腹侧部,左右锥体束纤维经中央管腹侧,越边至对侧中部,形成锥体交叉。致使前正中裂倾斜,前角被冲断。前角的外侧部,有自颈髓.上延的副神经核。在后正中沟两侧的薄束和楔束深面,分别出现薄束核和楔束核。楔束的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其内侧贴邻三叉神经脊束核。中央管周围为中央灰质。前角的背外方为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红核脊髓束仍在相当于原外侧索的位置。 qELrF3 http://blog.numino.net/ 2 .内侧丘系交叉阶段横切面 此平面在锥体交叉平面的稍颅侧。最显著的变化为:薄、楔束深部的薄、楔束核增大,并发出内弓状纤维,走向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上越边,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构成内侧丘系。其腹侧的锥体束聚为锥体。在中央灰质内,自腹内侧向背外侧分别为: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网状结构位于中央灰质的腹外侧。前一切面诸纤维束的位置大致保持原位。 g1Sg6X http://blog.numino.net/ 3 .橄榄中部横切面 此平面最显著的变化为:锥体的背外侧出现下橄榄核;中央管敞开,成为第四脑室。脑室底的室周灰质 periventricular ( central ) gray matter 内,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和被其围绕的孤束以及前庭神经核。疑核位于室周灰质与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内。前庭神经核的腹外侧为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前庭神经核与位于延髓上外侧边缘部的小脑下脚毗邻,二者之间为楔束副核。沿外侧部边缘向腹侧观察,小脑下脚与下橄榄核之间为:浅表的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丘脑束,位于前二者深面的红核脊髓束。脊髓小脑后束在此阶段已加入小脑下脚。迷走神经根丝在下橄榄核背方出脑。在中线旁,由腹侧向背侧,依次为:锥体束、内侧丘系、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在锥体束和下橄榄核之间,可见舌下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出脑。 Y6N5T4 http://blog.numino.net/ 4 .橄榄上部横切面 此切面平对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下橄榄核形体已变小。贴邻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缘,分别有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接受前庭蜗神经蜗根的终止。小脑下脚的腹侧有舌咽神经根丝出脑。室周灰质内,舌下神经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的位置,已被舌下前置核代替。孤束核及孤束移位至前庭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其它在中线旁及外侧部的纤维束,与前一切面相似。 3ycOU7 http://blog.numino.net/ 5 .脑桥中下部横切面 与延髓相比,脑桥结构的最大特征为:腹侧部出现膨大的脑桥基底部。其背侧为脑桥被盖部,是延髓被盖的直接延续。被盖 tegmentum 构成脑干的主体,位于室腔与脑干基底部(锥体、脑桥基底部和大脑脚底)之间。脑桥基底部含纵、横行纤维及散在于纤维之间的脑桥核。横行纤维为脑桥核发出的脑桥小脑纤维,越过中线,组成粗大的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纵行纤维包括锥体束和皮质脑桥束。前者沉入基底部,分为若干小束,后者散在分布。室周灰质的内侧部为面神经丘,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外侧部为前庭神经核。在被盖和基底部之间,构成斜方体的纤维在中线上交叉,横向穿过内侧丘系.在被盖腹外侧部上橄榄核的外侧折向上行,成为外侧丘系。面神经核位于上橄榄核背侧,发出纤维绕展神经核的内侧、背侧和颅侧,形成面神经膝,再折向腹外侧,经过面神经核外侧。面神经核的背外方可见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在内侧丘系与三叉神经脊束之间的被盖腹外侧部边缘,有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三叉丘系贴邻内侧丘系的背侧边缘。内侧纵束和顶盖脊髓束仍居中线原位。 34y54i http://blog.numino.net/ 6 .脑桥中部横切面 脑桥基底部更为膨大,而第四脑室已缩小,靠近侧壁的纤维束为小脑上脚。在被盖背外侧部,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运动核分居外、内侧,之间为三叉神经纤维。此阶段脊髓小脑前束已加入小脑上脚。其余在被盖中线旁、腹侧及腹外侧部边缘的上、下行纤维束仍居原位。 3Int0s http://blog.numino.net/ 7 .脑桥上部横切面 脑桥基底部缩小,纵行纤维聚于基底部的两侧。第四脑室变得更小,室顶为薄层的上髓帆。滑车神经纤维在上髓帆内交叉后出脑。室周灰质的外侧部为三叉神经中脑核,其腹内侧为蓝斑。室周灰质腹侧,中线旁仍为内侧纵束和顶盖脊髓束。小脑上脚从室周灰质两侧,沉入被盖腹侧部,并有少量纤维在中线越边,开始形成小脑上脚交叉。在被盖的外侧浅表部可见外侧丘系,它的腹内侧为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和三叉丘系。 uY6Y6R http://blog.numino.net/ 8 .下丘阶段的横切面 中脑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背侧部为顶盖 tectum ,由顶盖前区、上丘和下丘组成;腹侧部为一对大脑脚,其构成结构由腹侧向背侧依次为:大脑脚底、黑质和被盖。此平面顶盖部为下丘,外侧丘系的纤维从腹侧包绕下丘中央核。在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中线旁,滑车神经核嵌于内侧纵束背面所形成的凹槽内。该束腹侧仍为顶盖脊髓束。在被盖的腹内侧部,大量纤维越过中线,构成小脑上脚交叉的主体。该交叉的腹侧为红核脊髓束。在被盖的腹外侧部边缘,内侧丘系的背外侧接脊髓丘脑束,背内侧邻三叉丘系。大脑脚底内的纵行纤维束,自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额桥束、锥体束和顶、枕、颞桥束。 Dc854O http://blog.numino.net/ 9 .上丘阶段的横切面 此平面为上丘颅侧部阶段。在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腹侧可见,动眼神经副核位于动眼神经核颅侧部的背内侧。该二核向腹侧发出动眼神经纤维,经大脑脚底内侧出脑。内侧纵束在动眼神经核腹侧,仍居中线两旁。在被盖腹内侧部,出现大而圆的红核,其外侧为小脑丘脑纤维、内侧丘系、三叉丘系和脊髓丘脑束。大脑脚底内的纵行纤维束同下丘阶段。此切面未能显示左、右红核之间的被盖背侧和腹侧交叉,此二交叉形成于上丘尾侧部阶段。 eBjM1T http://blog.numino.net/ (四)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 5lKH2A http://blog.numino.net/ 脑干损伤通常由推一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性病变,如:梗死或出血所致。椎一基底动脉系发出一系列向脑干深部穿行的旁正中支,以及沿脑干腹侧走向背外侧的长、短环旋支,如:小脑下后动脉和脑桥动脉。由环旋支沿途向脑干深部发出一系列基底支和背外侧支。这些分支的病变常可累及供血部位的若于神经核和纤维束,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较有代表性的如: Hju0P3 http://blog.numino.net/ 1 .延髓内侧综合征 medial medullary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害,亦称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 alternating hypoglossal hemiplegia 。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锥体→对侧上、下肢瘫痪;②内侧丘系→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③相邻的舌下 8T70DI http://blog.numino.net/ 神经根→同侧半舌肌瘫痪。 6mbMY9 http://blog.numino.net/ 2 .延髓外综合征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 亦称 Wallenberg 综合征,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②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③疑核→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④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同侧 Horner 综合征,包括: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⑤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 5p3k4I http://blog.numino.net/ 3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 basal pontine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害,亦称展神经交叉性偏瘫 alternating abducens hemiplegia 。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锥体束→对侧上、下肢瘫痪;②展神经根→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 D5UpPo http://blog.numino.net/ 4 .脑桥背侧部综合征 dorsal pons syndrome 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一侧脑桥尾侧或颅侧部被盖梗死所致。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展神经核→ 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双眼患侧凝视麻痹;②面神经核→同侧面肌麻痹;③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④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⑤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⑥内侧丘系→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⑦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同侧 Horner 综合征;⑧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ch0KoA http://blog.numino.net/ 5 .大脑脚底综合征 peduncular syndrome 如为单侧损害,亦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 alternating oculomotor hemiplegia ,又称 Weber 综合征。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动眼神经根→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对侧上、下肢瘫痪。 gja5Bo http://blog.numino.net/ 6 .本尼迪克特综合征 Benedikt syndrome 累及一侧中脑被盖腹内侧部。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内侧丘系→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②动眼神经根→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③小脑丘脑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
|